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伟大的变革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绿色窗口江村环

作者: 程尚远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9983 更新时间:2021/3/18 19:13:41

绿色窗口江村环

程尚远


    江村环是绩溪县境最南端的一个村落,原来隶属歙县东乡二都。绩歙两县原以界牌岭为界,徽宁驿道越岭而过,岭头建有路亭,亭中有联云:“半岭划分歙绩界,一亭方便往来人。” 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,随同歙县东乡的大源、坦头等地域划归绩溪管辖,两县分界线移至江村环以南的沙茶岭,此岭今已改名分界岭。江村环成了绩溪南大门,今属临溪镇临溪行政村江村环村民小组,现有54户,200多人口。
    江村环村史悠久,早在唐、宋时期,就有江姓在此定居,后有程、汪二姓相继迁入。明、清之季,村庄兴旺一时,有300多户,1000多人口,是歙县东乡江、程、汪三姓聚居的大村落。经历“太平天国”战乱,房屋焚毁大半,人口锐减,加上血吸虫病肆虐,村民纷纷逃离家园,迁往外地谋生。到解放前夕,一个千人大村变成“万户萧疏鬼唱歌”的惨景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力防治血吸虫病,这种危害农民最残烈的疾病被彻底消灭,江村环得以复苏。上世纪60年代初,建造新安江水库,迁来大批库区移民,村庄又兴旺起来。目前,江村环原住的江、程二姓早已绝迹,剩下的汪姓也只有4户人家,其余都是外地移民。丙戍年初夏,笔者赴江村环采风,一位世代居住该村的82岁老人汪日柏忆述了江村环的村史。
    扬之、大源、登源三水在临溪汇合后,河面宽阔,流入歙境称练江,练水经茭塘村向南受横断的界牌岭所阻,折向西流再转向南,在界牌岭南冲积成一片圆环形大滩地,誉为“银环金滩”。最早江姓来此安宅建村,依姓氏和环状的地形取名江村环。也有一说,源出三天子障山的一条支脉旁登源河东岸莽莽南伸,至莲金山南入歙境,在白杨岭出一山麓横断西出,名界牌岭。距界牌岭南2里许,又有一山麓从白杨岭横出伸向西南,止于练水之滨,名沙茶岭。隔江有黄山支脉西来的一列群峦与界牌岭、沙茶岭相峙,围抱成一个环形盆地。伫立山巅,俯视江姓聚居在盆地中的小村,如缀在五彩花环中的一颗宝石,也是江村环得名的由来。
    江村环山水灵秀,风光宜人。明洪武年间,家住歙县龙溪坦头村的汪氏七十六世祖福荫公,深谙阴阳地舆之学,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明时节,前往府城西郊汪果塘标祀祖墓,途经江村环,见这里山环水绕,不愧为藏龙卧虎的宝地,预卜他年必出贤哲,遂举家迁居于此。到了明代中叶,汪姓人丁兴旺,闻人辈出,发展为江村环旺族。江、程二姓却逐渐衰落下来。多少年来,歙县东乡和绩溪临溪一带流传着“江村环有个汪天官”“汪天官辩倒殷尚书”的故事,曾经轰动两县。
    明朝隆庆年间,歙县东乡殷家村的殷正茂科举得中,擢升为佥都御史巡抚广西,平叛有功,加封兵部尚书。经皇上恩准,返里省亲期间,兴修水利,造福桑梓,要在新馆之上邻近江村环的练江上建一大堨坝,引水灌溉新馆以下到殷家村一带千百亩良田。这本是一件大好事,却牵动了江村环人的心。因为堨坝建成后,提高了上游水位,洪水到来,就会淹没江村环大片农田,村舍也深受威胁。村中三姓族长召集村众商讨对策,主张派人前去论理,请求向下游移动坝址。但大家都惧于尚书的官威,面有难色,不敢出头。这时,从人群中攒出一个孩童,励声言道:“有理走遍天下!再大的官我们跟他说理,又有何惧!”绅耆们听了,有的认为这个才8岁的小囡,不知天高地厚,竟敢在大人面前大言不惭,夸此海口,很不以为然。也有人深知汪家这孩子就读于学馆,能言善辩,素有“神童”之称。且童言无忌,不妨带他去见见尚书大人,辩辩道理,也可长长江村环人的志气。那天,殷尚书正在江边指挥坝址施工,江村环的代表来到工地,先由老者谦恭地向殷尚书求情,说明此处筑坝对江村环的危害,请将坝址移向下游。尚书一听拱了拱手说:“本官奉旨筑坝,是为民造福,怎能轻易更动!”汪家小孩走上前去,随口回答:“为了一己利益,不顾他村安危,何言造福为民?你奉旨造坝,有朝一日会有人奉旨拆坝!”尚书一看这个身穿绿色上衣的小小顽童,竟敢口出狂言,实在可笑,戏谑道:“小小蛤蟆穿绿袄!”“落汤螃蟹着红袍!”小孩不假思索,指着身穿大红官服的殷尚书,调侃地把他比作跌落热汤的螃蟹反唇相讥。尚书见小孩出言不逊却显出才思敏捷,颇为惊异,有意考考他,随手将脱下的红袍挂于江边柳树上:“千年杨柳作衣架!”小孩一见,迅即跳入江边浅水中,颠颠双脚高声笑道:“万里练江当脚盆!”尚书摇动手中纸扇,髯须随风而动,信口出了上联:“一扇千须动!”小孩跳上岸来,将头上散发连挠三下:“三梳万发通!”小孩的答对无瑕可剔,尚书不禁目瞪口呆,心想:这小孩对答如流,胆识过人,足见江村环真有不同凡响的人才,他日一举凌云,真有“奉旨拆坝”的可能。况且,江村环人提出的要求也有理有节,不如顺水推舟,做个人情。于是,答应将坝址移向下游5里,以后另建成梁干坝。据说这小孩就是后来的汪天官。“汪天官辩倒殷尚书”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。
    江村环的汪天官是否真有其人?史书和方志查不到有关的文字记载,一直引起人们的质疑。但是,到解放前,江村环下游不远处练江边还有坝址的遗迹,江村环有天官府、天官坟遗址,汪氏宗祠有御赐天官匾,宗祠前有两对花岗岩旗杆墩,从水口直达村中心1里多长的宽阔大道,全部用长5尺、宽2尺的茶园石铺成,气派不凡,人称接官道。村口还有一座奇特的建筑,形似高官纱帽的“纱帽亭”,又称“接官亭”,旧时,文官到此下轿,武官到此下马。许多历史遗存都证明江村环有过往日的辉煌。
    汪老还捧出祖代珍藏了数百年的《乾隆乙未(1775)龙溪坦川汪氏宗谱》(木刻本)、《江村环汪氏世系图稿》、《江村环汪氏墓祀簿》(手抄本),里面分别记载汪氏始迁祖迁来江村环繁衍发脉的历史,汪氏历代曾授官封爵的人物简志和墓葬地址等。其中,“八十一世祖廷瓒字子襄,号草溪,习于青乌,精其术,诰赠天官。淑人江氏,合葬茭川江猪拜浪形。”其子“八十二世文淑,字旌之,号石洲,训子有方,以子贵诰封吏部文选司员外郎、正议大夫,娶章氏封太宜人,葬潜坑坞。”孙“八十三世应枢,又名元标,字承景,号立丘,万历丙辰(1616)进士,由建阳县钦取吏部合封司主事,转文选司,卒葬牛市岭。”由此可以得知“汪天官”确有其人,即以孙应枢官居高位而诰封为天官的汪廷瓒。从廷瓒孙应枢中进士的时间向上推算,廷瓒幼年与殷家村殷正茂擢升御史、晋职尚书归里省亲的时间相吻合。幼年汪廷瓒对辩尚书的故事也就言之可信了。汪老以谱谍和历史遗存为据,印证江村环曾出过“汪天官”、汪应枢等显赫人物,又寻根究底道出了往昔村庄兴旺与水口风水的因果关系。“金滩银环”的村居环境,气势如龙的来龙山,神虎把门的沙茶岩,从来龙直到水口沿江岸近2里长的防护林,那密密丛丛高耸入云的枫树、择树、水杨等,围绕着村庄,练江水带来滚滚灵气,称得上是风水宝地,为辈出贤能创造了绝好的自然环境。
    到了晚清年代,遭受连年战乱,村庄走向败落。同治五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冲击了江村环,大片庄稼淹没,房舍及人畜幸免于灾。洪水退后,从上游冲来许多腐臭的禽畜和人的尸体,还有坟墓被冲毁淌来的棺材,零零乱乱滞积在水口林中,惨不忍睹。村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,在处理这些残物时,忍痛砍去了水口林,后来改种了大片雷竹。若干年后,幼竹成林。此后百余年中战乱频仍,贫病为害,村庄一败千丈。如今江村环水口见不到其他徽州村落常见的水口树林,而是从来龙山直到沙茶岩下沿江那一道竹林带,长达千米,宽五六十米,茂密浓荫的竹林,像一条长长的绿绶带绕在村居外围,倒也频添几分秀色。

    人们从歙县沿着芜屯公路北行,上了分界岭(原沙茶岭),放眼前面的小盆地,黛瓦粉墙的村居掩映在苍翠的竹林中,这是绩溪境内少见的大片水口竹林,是江村环亮丽的风景线,也成了绩溪南端的窗口景观。古老的江村环又焕发了青春,生机蓬勃。


图片来源网络

    作者简介:程尚远,1927年生,绩溪县伏岭镇西川村人。1949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,任安徽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、文教助理员等职,曾被聘为军区《铁军报》特约通讯员。转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。80年代离休,应聘参与修志工作,担任《绩溪县交通志》《绩溪县公路志》主笔,《绩溪县志》“交通”章编篡。钟情于徽州乡土文化的收集、整理工作,著有《梁安撷趣》《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》《绩溪亭阁文化》《徽杭古道传奇》等书。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